心理韌力 與生俱來的勇氣
上個禮拜找了個閒適的空檔,跑去看了一部紀錄片《出發》,整部片的氛圍圍繞在極地超馬冠軍陳彥博,從開始跑極地超馬,得到癌症,然後受挫,最後重新出發的故事。整部片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他跑四大極地超馬時的心路歷程,其中印象最深的有兩句話「在恐懼的時候,別忘了擁抱勇氣。」、「你不勇敢,沒有人會替你堅強。」,所以我們來談談什麼是勇氣吧!勇氣又是怎樣產生的?
心理學家對於勇氣的看法是從心理復原開始,指的是一種從負向壓力中逐漸復原的心理狀態,而這樣的復原有其生理機制。康乃狄克州西哈芬市耶魯大學附設榮民醫院的研究員Charney等人針對士兵的一項研究中就提到,血液中神經胜肽Y濃度高的士兵,在面對偵訊時的龐大壓力時,其表現較濃度低者佳。2006年在布隆克斯榮民醫學中心的研究員Yehuda更發現,神經胜肽Y濃度較高的退伍軍人,其罹患PTSD的比例較低。而其他關於類似的研究不勝枚舉,可以知道的是我們的大腦中似乎不只只有一種激素或一個面向在影響著心理復原力。而這似乎也可以說明為何有些人在面對挫折或負向情緒時,總是能快速復原,有些人則沈浸在挫折的負向情緒中。
那或許有人會問,大多數人們在面對挫折時,到底多久能夠自我復原呢?根據1990年代心理學家Bonanno的一項縱貫性研究可以發現,大約在挫折或創傷1個月內,約有1/3-2/3的人會有PTSD但如果時間延長至6個月,則只會剩下10%的人有創傷症狀。這也顯示人本身是有心理復原力的,我們的身體會透過某種生理機制的調節,讓我們從失落中恢復常軌。
既然如此,那心理復原力能夠強化嗎?心理學家有提出幾個方式,而這些方式其實在出發這部片中,陳彥博在面對生命中的最大挫敗和失落時,都曾經做過,這些方式分別是:
1.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
2.建立自己的精神信仰與依靠。
3.坦然面對自己的恐懼,承認失敗。
4.找到資源和支持系統。
5.培養新的興趣與生活技能,讓大腦休息。
6.因為運動能產生腦內啡,讓人愉快,所以運動吧!
7.活在當下,找到未來的價值感與方向。
8.最後請記得,即使恐懼,也不要忘記懷抱勇氣。
#ipure #fitnessrider #暖心全人諮商中心 #心理師的有氧人生 #心理師的觀影日常 #出發 #陳彥博